点心的概念:唐朝和宋朝的面点有何区别?
浏览: (100)

饮食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涉及内容颇丰。
面点作为现代人的重要主食,在饮食生活中意义非凡,在古代的时候,面点经历哪些发展?
唐宋时期的面点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通过对唐宋两朝面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面点的特色和发展变化,从而进一步体现当时的饮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面点的范围更广
首先,面点更加丰富多样。唐宋时期面点原料的产量和品种日益增多,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让原料获取更为便捷,促进了面点种类的增加。

面点在发展过程中馅心、浇头的花样品种不断丰富,还出现了许多特色花样面点。在烹制方式上烤、煮、蒸、炸等各类烹制方式都有所发展,还出现了许多适应节气的冷淘等新兴制作方式。其次,面点制作更为精致。
一方面体现在磨面业的进步使作为面点主原料的粮食加工更为精细,以及烹饪中原料的加工更为精细,色、香、味、形兼备。
另一方面体现在制作面点的炊具等米面点加工工具的进步和精细,以及用来装盘面点的饮食器和包装得更为精致。再次,面点更为营养健康。

素食的普及和认可度的提高让人们喜食营养健康又价格适宜的素面点,食疗养生类面点也发展较为迅速。
最后,重要节日和人生礼仪中亦有许多特色面点,面点行业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后期出现许多名点名店,供应的面点品种可达近百种,地区特色的面点店铺开始出现。

现今我们所说的面点,主要是以面粉等作为主原料,加以各种副食、调料等烹制而成的面食糕点等。我国北方地区常称之为面食,南方亦以点心称之。面点在我国古代的范畴要比现今更大。
面点出自何处?
《中国面点史》记载:“点心一词在唐代出现,后来,点心多指面食,所以有了面点一词。”唐宋时期的面点类食品常以“饼”作为总称。《中国饮食史》卷三讲到:“在古代,饼的概念范围较大,凡是面粉制成的食品都可以称作饼。”制作饼类的主原料多为小麦一类,

粟、稻、豆类等作物皆可作为制饼原料,将其磨粉加工制作成各种饼类。发展到宋代,已经按成熟方式的不同将饼类划分为三大类,即烧饼、汤饼、蒸饼(笼饼)。这是宋代面点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面点在唐宋时期演变发展迅速。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基础部分,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早些时期由于饮食方面的史料记载较少和人们对饮食文化方面重视不够,饮食文化方面的成果比起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方面较为稀少。

近年来饮食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部分,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再加上唐宋时期的饮食有较大的变化和特色。
唐宋时期的各种节日都有带节日特色节日面点,如立春、冬至、腊日等节气的面点,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食用的面点,在生日习俗、婚姻习俗和生育习俗中也有各样的特色节日面点出现。

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在首位,是极为重要的节日。在立春日有食用春盘的习俗。与前代相比,唐代的春盘中,开始出现春饼这一节日面食。
《中国饮食史》卷三记载:“春盘是对五辛盘的改进,主要是在五辛之外又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之所以称春盘,是取其生发迎春之义。”
杜甫在《立春》诗中也写到了:“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春饼是春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节日面点,外形方面应是圆形薄饼,在食用时配合春盘中的其他食物,多包裹生菜搭配食用。

到了宋代,春盘仍然流行,人们常在立春日食用春盘。民间的春盘和原来比变化不大,但是宫廷的春盘更加精致起来。
面点的多样化
《武林旧事》记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此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上层贵族所食用的春盘,价格昂贵、精美无比。春日食春盘在当时的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寄托着人们的希望。

苏东坡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记载:“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春盘在立春日食用,寄托了人们对新春的希望和喜悦之情,食春盘以迎春别有一番意义。
蒸饼店铺在唐代也较为常见,《柳氏旧闻》记载:“一个叫刘宴的官员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按指蒸胡饼)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以袍袖包裙褐底啖之。谓同列曰:‘美不可言。’”通过这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长安城有许多蒸饼店铺,且当时各阶层人们都喜食蒸饼,促进了蒸饼店铺的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面点店铺中依旧有许多名店。如《梦梁录》卷十三“铺席”中所记载的“张卖食面店”“陈花脚面食店”“腰通过对唐宋时期面点店铺的研究可以发现,由唐至宋,单一品类面点店铺逐渐发展为综合类饮食店铺,面点逐渐成为综合饮食店铺中售卖的一部分。
首先,面点的品种越发丰富多样。各类原料品种和数量上的增多以及越发便利的原料运输条件让面点的种类更加多样;馅心和浇头的丰富以及特色花样面点的频出令面点的花样更为繁多,宋代的面食中带馅心的种类明显多于前代,还有各种浇头和更多的特色花样。

在烹制方式方面,唐代更喜烤制的胡饼类面食,宋代更喜欢蒸制的面食,在形状方面,唐代的面食多为单一扁平饼状,宋代的面食在形状方面更为立体精致。还出现了冷淘等别具特色的新烹制方式。
虽两朝在烹制方式上喜好和偏重有所不同但各类烹制方式的不断进步发展都促进了面点品种的丰富。其次,面点的制作更为精致。
烹饪技艺的提高让面点的色、香、味、形兼备,从各方面提升面点的精致度,面点加工技术的提高和磨面业的发展与支持,也增添了面点的精致度;还有面点制作工具上的改进和发展以及盛放面点的饮食器和包装上的越发精美,也增添了面点的精致度。

再者,面点的营养性更受到人们的关注。素面点营养健康又平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它的发展符合宋人喜素的心理;食疗面点的营养性和疗效价值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多的认同。
宋朝面点发展达到巅峰
节日习俗和人生礼仪中的各类特色面点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变化;面点业发展到宋代也店铺众多,各类面点店铺中都有品种丰富且价格适宜的面点销售,并且饮食文化有下移的趋势,在唐代只有宫廷才能见到的花样面点,在宋代市肆的面点店铺中大多都可买到,花样繁多还极为精致,可见面点业在宋代的兴盛。

这些面点的特色也体现出了当时的一些饮食文化特色,而这些饮食文化特色亦是当时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唐宋两朝的不同政治风格造就了两朝面点的不同特色。
唐代统治阶级追求繁盛、大气之风,所以面点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造型、花样独特,可以彰显贵族气魄的特色面点,如素蒸音声部和二十四节气馄饨等,但这些面点制作复杂、用料昂贵,多出现于上层贵族统治阶级,在普通平民阶层中甚少出现。
宋代文治社会,文人以及市民阶层的崛起让不同种类、花样的面点更多出现在市场上,对于唐代只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的特色花样面点继承发展,使各种特色面点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使得粮食作物、蔬果等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所增多,为制作面点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并且由唐至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作用更为显著,尤其是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令面点业发展迅速,使得不同种类花样的面点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刺激了消费,更好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有所差异,唐代对于少数民族较为开放兼容的态度使得对外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受胡风影响较大,所以在唐代胡饼作为面点的主流发展迅速。到了宋代,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态度的改变,使得胡食文化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宋人追求实际的社会风气影响,易烹制易消化的蒸制面食成为人们较为喜爱的面食。

并且,唐代的饮食文化较为豪迈粗犷,宋代的饮食文化追求精致细腻。这种文化追求的不同使得唐代的面点多追求外形的庞大华丽,如巨型胡饼“古楼子”。而宋代的各类面点则多小巧精致、花样众多,更能适应当时大多数文人需求。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尤其是宋代饮食文化的南北交融,令面点行业出现了新兴的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等售卖地方特色面点的饭店,地区特色面点开始出现。通过面点反映出的这些饮食特色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唐宋时期社会有一定的转型和变化,宋代的面点饮食已经有了近代的雏形,有向近世转变的趋势。

最新推荐


- 热门推荐
- 《揭秘“火锅之王”海底捞张勇的十大名言,财富与智慧并驾齐驱》
- 鲅鱼怎么做好吃又简单还没腥味
- 十大建议买的好的奶粉牌子
- 鹅肝的营养价值 ,吃鹅肝的利弊:由女生在餐馆霸气加鹅肝事件而产生的联想
- 鹅肉怎么做好吃家常做法,简单易学,轻松烹制出美味佳肴
- 炒猪血的家常做法,牢记别马上下锅炒,大厨教你这样做,猪血滑嫩无腥味
- 草果的作用及食用方法分享:草果一旦使用不好将会毁掉一锅卤水,快来看看吧
- 披萨制作,教你在家做,口味完胜快餐店,20分钟就搞定
- 炖刀鱼 ,此鱼越炖越香,香辣开胃。
- 怎样做煎饼?教你自己在家制作煎饼,比手抓饼还好吃,软糯Q弹,咸香美味
- 午餐掏出这份自制便当,你就是办公室最拉风的人
- 春天有什么食物?六种春季时令美食,营养又美味,你吃过几种?
- 买牛腿肉,肉贩夸你:不是厨师,就是同行
- 教你点心简单做法:中秋别做月饼了,试试这5款点心,好做好吃
- 羊血肠怎么做 ,留着口水看完的